“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释、高度总结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为我们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法院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巍巍太行,燕赵雄风。河北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革命文化,孕育形成了既与民族精神相统一又有地方特色的人文精神。河北法院植根燕赵大地这片沃土,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蕴含了独特的文化基因,虽历经沧桑变革,人民司法的历史传承和红色传统却历久弥新,成为河北法院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精神主线。置身新的历史节点,我们更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各项工作创新性发展。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构建精神风骨。河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远古时代泥河湾遗址群,到黄帝、蚩尤的涿鹿大战,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从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法家人物慎到提出“事断于法”,到西汉董仲舒的“德主刑辅”、春秋决狱,形成了统治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河北保定的直隶审判厅是中国从封建司法制度向近代司法制度演变的重要节点。悠悠历史长河,孕育了以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燕赵文化。河北法院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树立共同价值理念和共同行为准则,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为法院建设发展提供强大正能量。
从红色革命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1948年诞生于河北平山县王子村的华北人民法院,为新中国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红色西柏坡是河北的骄傲,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新中国的法治建设也从此起步。1948年在此成立的华北人民政府为建立新型的民主法律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先后制订、颁行了200多项法令法规文本,开创我党政权建设史上依法行政的先河。华北人民法院开展人民司法工作,建立和实行人民调解、两审终审、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等原则与机制,丰富和发展新中国的司法理论与实践。迄今,河北以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场馆为载体的红色资源达2000多处。河北法院积极挖掘凝练党的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华北人民法院、晋冀鲁豫边区高等法院等红色资源培根铸魂功能,加强对红色司法文物、司法历史档案保护利用,挖掘提炼重要史实、重要案件、重大典型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打造河北法院文化品牌,积极推进红色司法文化转化为正确司法理念和生动司法实践。
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展价值认同。河北法院大力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体现在司法全过程,将能动司法体现在每一项服务大局的司法政策中,体现在每一件公正为民的司法裁判中。小案件大民生,通过一系列司法判决,发挥司法断案惩恶扬善功能,依法审理朱振彪追赶交通肇事逃逸者案、“空巢老人”追索赡养费案、父母拒绝子女“啃老”案,引导全社会增强法治意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小”案件关系“大”政治,在依法办理涉黑案件、行政审判、民生案件过程中,及时发现社会管理、行政行为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对相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达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效果,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以文化润人心聚力量,是人民法院工作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活力之源”。燕赵儿女慷慨悲歌的家国情怀、不甘落后的进取意识、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拓展着法院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河北法院人始终把党的绝对领导作为“定盘星”,厚植责任担当、为民情怀和创新精神,将新时代人民法院文化融入工作全过程,以实际行动谱写新时代司法篇章。
在服务大局中展现忠诚担当。奉献诠释忠诚,作为彰显担当。河北法院找准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切入点、结合点,以能动履职展现担当作为。服务雄安新区征迁安置和大规模开发建设,护航北京冬奥会筹办和后奥运经济发展,依法惩治刑事犯罪,严厉打击黑恶势力,以实际成效坚决当好首都“护城河”。今年上半年新收一审涉黑、涉恶案件94件,审结38件,提出司法建议22条,追缴“黑财”1.24亿元。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担当作为,依法妥善审理涉及疏解工作、北京“新两翼”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案件,将纠纷在前端妥善解决。推进最高人民法院青年法官(雄安新区)实践基地有序运行,组织筹备冰雪运动法治论坛、环太行山四省(市)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联席会议暨研讨会,为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司法为民中涵养初心使命。河北法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司法为民的发展史。自华北人民法院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和人民司法理念就贯彻进工作的各个环节。长期以来,河北法院传承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把忠诚为民作为新时代人民法院文化的主要内容。从“廊坊经验”到多元解纷再到诉源治理,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加强民生司法保障,依法妥善审理涉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民生案件,严惩涉社会保障、救灾防汛、扶贫救助资金、乡村振兴专款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注重保护特殊群体权益,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效能,加强诉源治理,着力推动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上半年,河北法院诉前调解38.75万件,调解成功率为71.91%;诉前调解案件数、诉前调解分流率等指标位居全国法院前列。
在司法改革中彰显实干创新。岁月更替,改革精神一脉相承。河北法院聚焦“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加强创新成果保护,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形成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司法保障体系。聚焦“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彰显新担当”,深化拓展与京津法院区域司法交流合作,深化一体化办案协同工作机制和人才交流培养机制。聚焦“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妥善审理传统高耗能行业产业的破产及衍生诉讼案件,以法治力量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聚焦“在推进深化改革开放中培育新优势”,持续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30条措施落实落地,营造走在全国前列的营商环境。聚焦“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新作为”,加强诉源治理,挖掘和重塑“廊坊经验”,总结推广承德“三个一”工作机制、雄安新区中级人民法院行政争议实质性工作经验做法,努力实现案件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强化思想引领,永葆新时代人民法院文化鲜明的政治本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大力弘扬主旋律。把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贯穿法院文化建设始终,贯穿于审判执行各方面、全过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职业特点、时代特征的法院文化建设新思路新途径,把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体现在每一项司法举措中,体现在每一个司法裁判中,体现在每一位默默奉献的法院干警身上,成为新时代人民法院文化最突出的属性、最鲜明的政治本色。
讲好法院故事,推动新时代河北法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繁荣文艺创作。立足具体的司法实践,从执法办案主责主业出发,从法官丰富的司法审判活动中、从干警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挖掘各类素材,提炼创作主题,在对“公正与效率”的追求中不断激发和汲取文艺创作的灵感,打造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法院文化精品。宣传先进典型,近年来,河北法院涌现出李立华、杨红梅、赵江辉、冯国生等一批英模典范。继续强化典型榜样引领,下大力气选树和培育新时代法院英模和先进典型,在全省法院树立起信仰法治、坚守法治的精神标杆。大力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创新新闻宣传理念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融媒体传播技术,增强法院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加强人才培养,为新时代法院文化建设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开展法院文艺工作调研,对河北法院文艺人才进行摸底,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水平高超的法院文化建设队伍。充分发挥工青妇作用,成立各类协会组织和兴趣小组,组织开展文艺汇演、歌咏比赛、主题演讲、诗文朗诵等文化气息浓郁、法院特色突出的品牌文化活动,为文艺骨干发挥特长提供空间。积极打造法院文化建设领域交流平台,加大与文联、作协等专业团体的合作力度,通过组织参观见学、集中采风创作、参加展演展览等途径,有效激发干警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推动法院文化人才在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河北法院将继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凝聚起推动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法治力量。
根植沃土,初心永驻;面向未来,笃行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