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化活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钱营法庭 李阳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5-10-29 16:41:30 打印 字号: |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从教育角度看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

文明,一个向来被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词汇,在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旅游业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世界的今天,那一仗屏风已被冲碎,那块粉饰的“文明”的遮羞布也已经被扯掉,露出来的,是国民羞于面对的“私部”。但我们鄙视、指责,甚至批判那些不文明出行的人们之余,有没有自省过?也许我们仅仅看到的是零星的几个不文明旅游的人们,可是事实并非仅仅如此,那些不文明的行为,已经是常态化的表现,已经成为了世界对中国旅游者的刻板印象。然而,这还不是值得悲哀和可怕的地方,该真正忧虑的是我们没有意识去“斩草除根”,一味去批判、禁止那些不文明行为,而不去挖掘不文明行为作出的驱动力,那也仅仅是治标不治本。斩草,还须除根。

不文明行为的驱动力由是什么呢?一、传统。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主要是一种私德文化,而不是公德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家庭、家族和国家,这一结构使“社会”这一部分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和重要性,从而造成了社会公共空间的缺乏。而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至于社会公共空间以及陌生人,中国人要么不知如何面对和相处,要么不以为然。民族性中的功利现实主义是公德缺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人看来,陌生人无法直接给予自己眼前现实可图的利益,“没有利用价值”,故不屑对其“以礼相待”。因此说,中国文化传统只讲私德,不讲公德。

二、教育。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处于统治需要,大力进行儒家思想教育,儒家思想里的礼仪也就完全成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的工具,其强调等级、尊卑、秩序,既所谓的三纲五常。除礼以外的儒家所强调的“义”,也就仅仅成为被统治者对统治者所必须尽的义务,成为源于人身依附的一种私德社会伦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在相关社会公德方面的伦理教育上则是一片空白,养成教育的空白。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缺乏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缺失必然造成公共意识的淡薄,也就不可能有专门针对公共空间的养成教育直到现代中国,还是只有政治课,没有公民课,只知应试教育和功利考试,不注重人性的教育。

三、心理。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是无意识驱动。无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意识中。有些不文明行为是不经意识加工的,只是由无意识驱动。另外,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的不调和导致旅游者对不文明行为的认识偏差,也是旅游者作出不文明行为的心理要素。

最近从各种媒体上看到,很多旅游者与雕塑合影时候丑态百出,这就是在一些个别的旅游者思维观念、知识系统和感知系统中,缺乏敬畏。

我想,他们不知道雕像背后的历史故事,不知道那些历史故事对我们后世带来的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对历史的无知。他们甚至不知道雕塑是什么,雕塑有什么作用,这就是对生活的无知。纵然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普及范围在扩大,很多人的学历越来越高,然而我们在人性教育这一学科上,连小学都没毕业。再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些表演性的冲动行为,源于内心无意识的羞耻和恐惧,是对别人关注的强烈依赖愿望。他们的内心有很多强烈而冲突的情绪,包括害怕、耻辱和罪感。因为社会和自身的压抑无法充分表达出来。而偶尔发作的表演行为,其实是内心无意识冲突的一种体现。他们寻求注意是渴望获得接纳的无意识的需求,他们极端的情感,是对即将面临的事情极度焦虑,特别是向自认强大的人表达自己。通过幼稚化和自我贬低,他们不指望别人能够尊重自己的感受。他们倾向于放大自己的情绪来缓解焦虑,同时暗示自己的态度并非严肃认真的,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可对竞争又感到焦虑和虚弱无力。而采取的行动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弱小、害怕又充满矛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从教育入手,从孩子养成抓起,以孩子带动成人。文明是一种习惯,而习惯则要从小养成。

责任编辑: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人民法院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人民法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中国法院网负责网站设计制作 网络安全和技术维护
Copyright © 2024 by www.chinacour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浏 览 本 网 站 推 荐 您 使 用 IE 8 以 上 浏 览 器